转眼间司法改革已经断断续续走过了10个年头。但是取得的成效似乎并不令人满意。近期法院官员腐败案的屡屡曝光,令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在过去十年的司法改革中,我司法改革是遵循着这样一条自上而下的路线来进行的。改革的讨论集中在上层,改革的对象是改革规划的起草者和设计者,改革措施由司法机关干部向民众来推行。我们好像更倾向于从西方寻找改革的灵感,强调的是司法的“职业化”、“专业化”、“精英化”,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来自上层精英的声音。
在司法改革中精英的话语权不可或缺,这点无可厚非,但是精英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未必能够全面满足和考虑民众的诉求。司法制度关乎国民的切身权利,如果改革者不知道民众的真实需求,不能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不了解那些上访群体的悲欢离合,那么改革也就丧失了原本的初衷。
近一年多来一些地方法院自下而上开展的司法改革实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河南高院因回归“马锡五审判”采取巡回审判、就地开庭、不拘形式,深入调查研究以及重视调解而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视为“司法大众化”改革的急先锋。但我们在赞扬声中也听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这是又回到了改革前的司法状态,会降低司法权威,有悖司法独立的原则。
其实在笔者看来,民众不管你是穿法袍还是穿制服,不管你是在法庭审判还是在田间开庭,民众关心的他的合法权利和正当诉求能否得到真正实现。马锡五式的就地审判、田间办案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了各方当事人尤其是相对弱势的老百姓有公开平等参与和表达诉求的机会。
今年年初,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据了解,在这一轮司法改革坚持的原则中,比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从国情出发,明确提出要“研究和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照抄照搬外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体制”。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也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司法民主化进程”。这似乎预示着新一轮的司法改革将会俯身倾听更多来自民众的声音,我们期待它能成为一次全民参与的改革盛会,在全民共同的讨论中找到最适合中国本土国情的司法体制和制度。
何来
转载自《中国人大》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