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供对方的手机号,就可以做出一样的手机卡,用这张卡可以听到对方的通话,可以查看对方的短信内容。”连日来,我市不少市民均收到类似的手机短信,尽管大多数人对此类短信不屑一顾,视为垃圾短信,但也有较真的市民将此事诉诸本报,希望媒体能够对此展开调查。对此,记者进行了暗访,并采访相关单位。有律师就此指出,不管真伪如何,此种行为已经涉嫌犯罪。
暗访 一张卡1200元
根据举报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昨日拨通了对方在短信上留下的联系方式(1827488**27,经查询归属地是湖南长沙),电话一头传来甜甜的女人声音,自称小李。记者假装称对他们的产品感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
小李说:“我们公司制作的手机卡属于智能卡,外形与移动sim卡相同,但是下载数据不同。只要客户提供手机号码,我们可以在1~2天内做好。”记者随后询问价格和送货方式,对方称,“一张卡1200元人民币,公司有专人开车送到客户指定的地址”,并怂恿记者赶紧订购一张。
记者随即表示怀疑这种产品的可靠性,小李展开了令人心动的劝说,“这个你不必担心,货到会当场试验,有效果就付款,没效果退货。使用期一年,如果想长期使用,可以签订合同。”
感觉到记者还在动摇,小李又说:“我们公司是有实力的公司,业务量很大,这个产品使用范围广,像****商业对手的电话内容、调查婚外情等,并且因为技术很先进,对方根本不会察觉。我们在江浙沪一带的客户很多。”记者随即问他们公司名称,小李以“这种产品毕竟见不得光,不方便告诉公司名称”为由婉拒,并让记者短信告知她“手机号和具体地址”,记者说再考虑一下便挂了电话。
律师 涉嫌多重犯罪
就此话题,江苏震宇震律师事务所的张玉华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不管短信内容的真伪如何,对方都已涉嫌犯罪。
张玉华表示,如果内容虚假,那就涉嫌短信欺诈犯罪。如果内容属实,则涉及三个层面的法律问题,其一是侵犯他人隐私权;其二,此种****方式,虽说目前在我国刑法上尚不构成犯罪,但是我国有关法律规定,通过非法手段搜集的证据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此种方式肯定属于非法手段;其三,经营此类产品肯定无法通过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审批,经营的公司或者个人涉嫌非法经营罪。
移动 尽快给出权威答案
因对方描述的内容中有不少专业术语,且言明交付使用后觉得属实才收取费用,所以对市民具有一定的蛊惑性。究竟有无此种技术,所述内容究竟是真是假?
记者电话联系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该公司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助理徐冰女士表示,目前尚没接到有关此类****移动手机用户的投诉反映。就记者提出的技术环节的问题,徐冰表示,会将此问题转交公司技术部门,尽快向记者给出权威答复。此事究竟结果如何,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转载自2011年04月03日《吴江日报》